书香三八女职工读书征文10篇
【篇一】
时近端午,又念起屈原。恐是我的生日在屈原投江前一日的缘故,自我接触到屈原的《楚辞》,便不由得喜欢上了。近日,又读起屈原的《渔父》,不禁思忖:渔父为何不复与言?
《渔父》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,简洁明快,但是却寓意隽永深刻。每遇不平之事,我都在问自己:是该做屈原不苟合、不妥协的深思高举,亦该当渔父的可濯缨、可濯足的随波逐流?我困惑了。
《渔父》中,屈原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有个捕鱼的老者看见了他,故问其何故至于斯?屈原说因为自己的清白和清醒,所以被流放了。我们知道,雄浑悲壮、慷慨陈词,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认识的屈原,但通读屈原与老者之间的对话,两者的处世之道,都有各自的道理,该如何择选,倒真真成了一道难题。
诚然,散文中的渔父,是一位得道的隐者。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”这是何等看透尘世的见解啊。在纷乱的战争时代,渔父的观点可能更能立足于世;然在这浑浊的世间,淈泥扬波,随遇而安,既全得自身,又能奉己于世,何不而为?
散文中,渔父这样劝说屈原:既然您是得道之人,应该不为物所役使,不为事所羁绊,相反可以与时俱进就势沉浮,既然世人皆浊那就淈泥扬波,众人皆醉那何不餔糟啜酾?为什么还要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不是这世界容不下屈子,是屈子不见容于世,是屈子自己把自己弄丢了!而再观屈原的回答,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: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从中看出屈原是为儒家思想所化的人,并无法摆脱已有的思维模式: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。觉得唯以身相殉才能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捍卫,唯死方能保全自身的名节,灵魂方能得以存活。听完屈原的阐述,渔父莞尔一笑,鼓枻而去,唱着歌走了,再不跟屈原说什么了。
思及此,我不禁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些都是旅行带给我的欢喜。旅行让我放慢生活的脚步去感受生活,旅行亦是心灵之书。善读书者,无之而非书;山水亦书也,棋酒亦书也,花月亦书也;善游山水者,无之而非山水,书史亦山水也,诗酒亦山水也,花月亦山水也;愿我们能做善读书者的同时也做一个善旅行者,如若能将二者融合,必能有另一番体验。我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拒绝乏味的人生,所有的坚持都会成为奇迹。
读书与旅行能够让生活在浩瀚宇宙中,如尘埃般的我们也能变成闪耀的星辰。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一起出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