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国之脊梁》有感(六篇)
【篇一】
带着家国情怀奔赴新征程——读《国之脊梁》有感
近日,读《国之脊梁》,感触良多。最闪光的,莫过于院士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。
为寻找石油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四光,带着对当时国际地质界公认“中国不存在第四季冰川”的质疑,不懈努力,不懈探寻,最终独辟蹊径,用新华夏构造体系,以及大量的事实证据,一举推翻偏见,摘掉中国“贫油国家”帽子。
“只问是非,不计利害”的竺可桢,自幼热爱大自然,一生观察大自然,凭借“水滴石穿”读书、思考、记日记,不仅亲力建起中国气象观测网,还大力弘扬“求是”精神,为浙大的学子们立下“到浙大来做什么?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?”的“二问石”。
亲手建桥又炸桥的茅以升,从十岁那年秦淮河小桥垮塌伤及人命,萌生为国献身建造坚固大桥的夙愿,正因生活中带着如何更快更好建造大桥的疑虑,受小孩水枪浇花启发开创“射水法”打木桩先河,使建桥施工进程一下子翻数倍提升。
“万婴之母”的林巧稚,以考医学院不就是为了治病救人的灵魂叩问,在人生大考的关键时刻,毅然决然抢救一位晕倒在考场上的学生。最终在被校方破格录取后,用尽毕生精力推动科普宣传和妇幼保健工作,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,先后攻克了胎儿宫内呼吸、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症等诸多难题。
“文武双全”的流体力学巨人周培源,从实践得真知,强调一个新的科学理论,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:一要能说明旧理论能说明的现象;二要能解释旧的科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;三要能预见到新的科学现象并能用实验证明它。
中国数学奇才华罗庚,凭借独有的天赋和勤奋,年纪轻轻就触及数学运算的神秘面纱,曾秉持一己之见直接挑战著名数学家的《代数的五次方程之解》,以《苏家驹之代数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他从一个司机一路送到科学的道路上,成了一名遥感高级工程师。深深叹服这些伯乐们,他们的精神更应该为今天的教育者继承。叶企孙说:“培养学生必须与国家命运相连,要反映时代的需求,不是简单的学术追求或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,而是造就学生,现身国家。”
是的,这些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脊梁,一路陪着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到挺起了脊梁,他们是国之重器,他们是国家的脊梁,他们是我们民族复兴路上的万道霞光。
让我们追逐光,成为光,散发光,赓续他们的科学精神,为祖国的复兴努力吧。